朗乡法庭精准把握双方当事人“怕吃亏”“怕当冤大头”的心理症结,把脉问诊、精准开方,成功调解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。折磨双方当事人一年多的纠纷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,真正实现了“案结事了人和”的司法效果,有力诠释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的运用。
2024年5月,某木业公司雇员毛某在作业时被木材击中肩膀部,受伤后,某木业公司及时将其送医并承担了医疗费,但在后续赔偿问题上,双方沟通不畅,保险公司理赔迟滞。2025年3月,情绪激动的毛某将某木业公司和保险公司一并告上法庭。承办法官首次约三方当事人调解,伤者坚持要求赔偿全部损失不退让,某木业公司顾忌诉讼影响商誉而情绪对立,保险公司以未鉴定伤残为由表示无法确定赔偿项目,三方吵成一团,承办法官征求大家意见后果断决定启动鉴定程序。
2025年7月初,鉴定结果出来后再次调解时,当事人却打起了太极不表态,经观察捕捉到矛盾的实质是赔偿依据不透明引发信任危机。针对原告怕赔少了亏、被告怕赔多了冤的心理,法官随即将赔偿项目、赔偿标准列表进行可视化核算,这种“计算器”式的调解使当事人直观看到每笔款项的合法依据,看得明白、算得清楚的做法有效消除了“暗箱操作”的疑虑,解除了信任危机,迅速达成调解意向。法官趁热打铁,对某木业公司担当不推脱的做法予以肯定,保险公司也表态近日予以理赔,原告也表示此事一次性了结再不纠缠,某木业公司当庭向原告转款30000元,原告随即撤诉。一场纠缠了一年多之久的案件终于解决了,为双方当事人卸下了压在心上的大石头。
朗乡法庭因案施策,通过公开赔偿标准、数据,让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又体会到司法温暖。朗乡法庭将继续坚持“一要二统三抓实”工作思路,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,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,以更优司法服务质效回应群众期待。